1. 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定位,培养能担大任的社工人才
以全国党建示范校创建为引领,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依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着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高素质社工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结合本学科在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扎根中国大地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瞄准社会发展前沿和关键领域、立足服务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宏观政治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
2. 坚持“联建联学”培养模式,建立全员参与的德育团队
多方动员丰富德育资源,强化德育共同体建设,配全配强思政工作队伍。团队架构方面,坚持按师生比高于1:200的标准配备专职辅导员,按师生比高于1:30的标准配备德育导师,由国家高层次人才、长江学者及青年学者共同担任德育导师参与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方面,通过每年表彰优秀、树立典型,激发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动能,举全学科之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联合培养方面,完善党委委员结对学生党支部工作,“双带头人”担任教工支部书记实现全覆盖,教工党支部结对学生党支部开展“联建联学”,选聘校部机关干部和优秀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全面落实“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3. 坚持“党建引领”活动引擎,打造内外贯通的思想阵地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打造党内党外贯通一线的意识形态阵地。一是强调党员责任意识和带头引领作用,配齐配强党支部骨干,使研究生党员比例达57.5%。通过教工-学生党支部结对,开展形式丰富的党支部活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开展党建骨干培训营和创先争优活动,强化提升党支部骨干理论水平。二是搭建开放多元的思想教育平台,鼓励党内党外正面思想的交流。引导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参加“县域治理大讲堂”、“先锋学子课堂”、“群学肄言堂”等思政品牌课程,支持学院建设“浙大社会学”、“公小管”等线上平台,将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平台紧密联系。
4. 坚持“顶天立地”视野格局,搭建立体多元的实践平台
充分重视实践育人在社工专业中的优势性和重要性,以校地合作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搭建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的“顶天立地”式立体化实习实践平台。“展翅计划”遴选优秀学生赴国家部委、央企国企开展挂职锻炼,提升学生的社会视野和格局,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理想;“青知计划”重点围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基层党团建设等主题开展实践活动;以及同浙江省红十字会、残疾人托管中心、杭州市拱墅区“三方办”联合建立的基层实践平台,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多元性的实践机会,丰富政治和社会视野。
5. 坚持“引领奉献”就业导向,保障重点岗位的人才输送
为进一步完善开环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本学科支持研究生毕业后在社工和行政领域发挥人才引领作用,鼓励学生进入国家各级重点岗位奉献青春与能力。学科所在的公共管理学院在学校专项工作经费基础上每年增加思政工作经费投入,2019年思政工作经费执行达112万元,2020年思政工作经费预算达216万元。此外,学院下发并落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重点单位、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仅2019年学院共支出10余万元,奖励并引导更多毕业生到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